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个人总结 >

培训顾问述职报告范文

「热搜总结」 顾问式培训总结范本

时间: 2022-12-20

培训顾问述职报告范文。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总少不了要写个人总结。写个人总结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每次写个人总结,都是我们思考的绝好时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那么如何着手动笔撰写个人总结报告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热搜总结」 顾问式培训总结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执行力落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执行力落地》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

同样是消化系统,狗只能吃肉,而狼连毛发都能消化掉。

因此,狼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狗。

同样是制度,在一般企业仅仅是堆文档,而在狼性企业却真正实现了落地,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脏俱全’,而是执行力落地。

”这是《执行力落地》封面上的文字,曾经一度让我认为这是本只讲执行力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书,不过,当我真正阅读该书时发现,整本书恰恰都在讲执行力如何落地,这是让我幸喜的一点。

阅读《执行力落地》的第一次震撼出现在第一章,是由一个“三人成虎”案例新解引起的。

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横冲直撞,非常猖獗,你信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某个地方是人“猖獗”还是老虎猖獗,关键得看当时当地,是人的势力大还是老虎的势力大。

要知道,人怕老虎,老虎也怕人。

所以,在人群中,一只孤零零的老虎只会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横冲直撞。

接着,第二个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并且强调:“刚才那家伙说了,我不信,所以特意去那看了看。

结果吓了一跳,真有一只老虎在人群中横冲直撞。

”现在,你信吗?或许有人信了,有人还不信。

而后,又有第三个人告诉你同样的事情,还强调他听前两人说了后,也不信,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果真如此,而且他据此推测:“看来这只老虎脑子有问题了。

”现在,你还不信吗?如果还不信,那么当第四人、第五人、甚至更多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时,你信吗?面对有没有老虎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最终信与不信(当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不信也信了),而仅仅在于次数的不同——我们会在第几次相信。

这就是信息决定意识最经典的诠释。

由此,作者提出了该书的核心认知——执行力三角:信息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

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上,该书先后阐述并分析了执行力落地的四个具体内容: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

在阐述完这些内容后,该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表述完了,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书的最后“后记”中又给了我一次不小的感悟。

作者用执行力三角的认知,将管理分为行为、意识和信息三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很清晰的解答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如何理解无为而治,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下是该书的原文: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无为而治”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该如何理解。

当谈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就困惑了,到底该不该“为”,既然是“无为”,怎么就又说“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不为”,到底该“为”还是“不为”?我们来看一下,实际上所谓的“不为”,用管理三层次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直接通过行为和意识两个层次来管理员工,管理组织,这是“无为”。

反过来,又必须“为”的是什么呢?“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不管理,放任了,因为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目标,而且忠于这个目标,只是,并不简单的从行为和意识上直接去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信息去引导,去间接的管理员工和组织。

综上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指哪些事情、什么时候该“为”或“不为”,而是指“为”的手段:用信息管理手段去引导自发,不用行为手段和意识手段去直接管理和控制。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无为而治”了。

执行力三角是《执行力落地》的核心认知,其中“信息决定意识”是我在其它书籍和培训中未曾接触到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认知下,作者分别就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展开的探讨,实际上就是执行力三角(尤其是“信息决定意识”)在现实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颇有感悟(比如本源信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中,有关制度落地的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案例:S公司是落地堂的一个北京客户,其主营业务是从山西、陕西运煤到秦皇岛和天津,而后通过海轮将煤卖给日本的某个大型钢铁企业。

这个业务本身非常挣钱,但是,让老板李总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杜绝员工在运煤的过程中私自卖煤的现象。

在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到港口的时候,国内也有许多煤炭的用户。

对于员工来讲,虽然每次不敢多卖,但只要卖一点点,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外快”。

当公司查询时,一句“自然损耗”就可以搪塞过去了。

李总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毫无办法,即使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与落地堂顾问沟通探讨之后,李总不再一个劲儿地开会强调制度,而是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信息手段,记录下每一批次的详细数据。

每批煤在山西、陕西装车时是多少吨,而到了港口装轮时又是多少吨,都详细记录下来。

而且,这些数据李总知道,当事人也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李总刚开始是半个月统计一次,并将这段时间内运煤的损耗率最高的几个员工(只写数据,不写人名)进行排序,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公布出去。

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这次上排行榜的都是谁,但是当事人非常清楚,李总也很清楚。

自从这个排行榜公布之后,煤的损耗率迅速下降,杜绝私自卖煤的制度顺利“落地”。

读到这个案例时,...

本文来源:http://www.676u.com/gerenzongjie/2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