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个人总结 >

断舍读后感

断舍读后感

时间: 2023-02-22

断舍读后感1000字系列10篇。

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断舍读后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一件事产生了新的看法时。有很多新的思考会在阅读时产生,我们在阅读完后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舍读后感【篇1】

《断舍离》是几年前很火的一本书,断舍离也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度盛行,归根结底它反映了当下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渴望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全书围绕日常家居环境的整理来写,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践行断舍离的理论,并切实的得到了哪些改变,从而进一步印证断舍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中国人喜欢囤积的习惯由来已久,小时候的玩具,多年不穿的衣服,老旧的家具......相信这些在每一个家庭中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着,这些东西除了挤占居住空间,几乎已经没什么用处,而不肯丢掉它们也只是因为内心的执念:或许还会用到!当然,断舍离也不是要一味的抛弃东西,而是要舍弃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真正留下对于我们必要的物品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断舍离不止拘泥于物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中我们的负面情绪和伤感回忆也会不断的牵扯着内心,变成心灵的桎梏。卸下心灵的负累,才能轻装上阵,随心而行,让心灵舒爽自在。

断舍读后感【篇2】

文中主要分为3个思想观念,断却多余、无用的欲望;舍弃负担、杂物;远离执念、等负面情绪。

全文皆以故事案例的方式表达,属于轻快节奏,它是心灵与生活的整理术法,能让杂乱的生活和心境回归纯粹。

“断”的观念表达出‘多并不一定有用’的中心思想,断绝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增添无用的烦恼与事和物。

“舍”字观念我更是受益匪浅,很多放了两年没穿却又完整无缺的衣物能够得到完善的解决,舍字诀功不可没,只有勇于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现在和未来。

“离”字观念,讲的是对心中的执念和杂念如何去远离与避让。

如果你害怕阅读此书会丧失自己所谓的狼性,那你大可放心的研读。

书中并非让你无欲无求,只是帮你减去负担,帮你跑得更快,帮你活得更自在,追求得更远。

也不存在什么佛系销售,此书会告诉你,所谓随缘,应如种树一般,尽心尽力,施肥浇水,毫不懈怠,至于最终能收获果实多少,才是真缘。

此书让我明白与物最好的关系是谨慎的拥有,珍惜的使用,勇敢的舍弃。

如果运用在心境上,“断舍离”能让我更加清晰心中的所欲所求,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全力追赶。

断舍读后感【篇3】

主角是你,永远是你自己。

你要记住,断舍离的主角是你自己,而不是物品。考虑物品是否被留下前,想一想,我能不能用这件物品,而不是这件物品有没有价值。

当然,也不要有“捡便宜心理”,感觉超市打折就买买买。我在超市买的打折食品大部分都进了垃圾桶,每次扔到垃圾桶时都有愧疚之情。为了减少这种愧疚之情,每次去超市前我都会列好清单,只买清单上的东西,避免折扣陷阱的诱惑。

看完《断舍离》电子书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家里的东西也超级多,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就那么几件,但衣橱总是满满的。从一个小角落开始,断舍离,同时也梳理自己的生活规划,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在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记住,断舍离的主角是你,永远是你。

PS买《断舍离》的电子书看一看就可以,没必要买实体书。

断舍读后感【篇4】

今天开始读《断舍离》,印象最深的是:以当下作为时间轴。东西是否要留下,看对于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有些东西是对过去的回忆。我见过有的人保留着很久以前的工资条;有的人保留着出游的机票和景点的门票;有的人保留着女友手织的毛衣。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带有感情色彩,虽然现在几乎不会再翻出来看,但是他们觉得到了老年后,可以晒着太阳翻翻这些东西,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

还有些东西是将来可能用到的。我见过有的人买了无数的抽纸,卫生间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买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柜子里,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舍不得扔;有的人保留着好几年都没穿过的衣服,总觉得明年穿得着。他们需要自己的东西永远处于充足的状态。

其实,以过去和未来作为时间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忆始终留在你的内心深处,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提醒,因为你从未曾忘记过它们。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认为东西将来有用舍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与其整天担忧未来,不如节省心力磨练自己的技能,我们要让自己越来越好,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

不要沉溺于过去,不要担忧未来,永远都要认真地筛选消费,判断的标准就是对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断舍读后感【篇5】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刚开始听说这本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关于禅教的书,没想到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却发现其中的道理要仔细阅读才能得以升华,读一遍可能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断舍离就是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即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点和收纳术是不同的。

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就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时候只想到它便宜,没想到即便买回去了,它会不会有使用的价值,还是买了回去之后一直积压在那里。这也正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所在,很多时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时冲动,不分轻重就去做了,然而当问题的结果出现分歧的时候,才发现当初怎么会这么做呢?教学生也是这样,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辨析他们的心理,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去用一个模式试图改变他们,他们是有思想的人,是不能任你改变的。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这种精神,只有思想不断进步,你接触到的教育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十几年前就读了某位名家的教育书刊,就一直沿用那里面的思想一路下来用到自己的教学上,那都是行不通的。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像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超越,改正自己以往的还认为可行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学生教育成为难题,现在的学生家长由于年轻,阅历少也成为我们教育对象中的一个要研究的课题,所以,要想做到断舍离,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要超越,行动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的选择,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人生才不会迷茫而毫无意义,失去生机。这本书我很喜欢,有时间我要多读几遍。

断舍读后感【篇6】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断舍读后感【篇7】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若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断舍读后感【篇8】

20xx年6月,《断舍离》在中国出版,自日本刮起,几乎风靡日本三年之久的“断舍离”风吹到了我们的身边。就连备受年轻人喜爱和推崇的无印良品式极简家居风格也暗合了“断舍离”的概念。

这本书,是山下英子女士在50岁时出版的作品,对于“出名要趁早”这个普世的观念流行的当下,是不是觉得非常特别呢?

在后来的访谈中,山下英子女士提到过,她22岁毕业即结婚,“断舍离”是在她不断追寻只属于自己身体和心灵空间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从瑜伽修行的“断行、舍行、离行”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并加以总结的一套可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心灵锻造的理论方法。

时至今日,“断舍离”这个概念影响了许多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前段时间,在刚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立即着手把衣柜给收拾了,整理出七大包旧衣物,现在每每打开衣柜,毫不纠结的直接选取衣物的时候,真是十分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概念热了这么久,相关的产品和知识分享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再加上媒体的反复宣传,即使没有看过这本书,相信大家对“断舍离”也不会特别陌生,多少能说出三句半来,那么,这本书到底有还有哪些其他不容错过的亮点呢?

关系轴是什么?

“这件东西能用”并不是它能留在家中的理由,“我需要并且喜爱这件物品”才是我们判断物品去留的核心根据——是主角“我”而不是“物”。

时间轴又是什么?

这件物品对“现在的我”来说是必须的吗?它不是因为需要缅怀过去而被留下(各种布满灰尘的纪念品),也不是为了担忧将来而存在的(以备“不时之需”的囤货)。

理清物品与“现在的我”的关系。通过对“现在的我”所需物品的筛选和判断,从而达到精简生活,提升自我认知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只留下“现在的我”所必需的,且确实喜爱的物品,将“以前喜爱过的”“能用但并不是很想用”“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物品统统舍弃,只选择和自己相称的物品。

这就引出了本书第二个亮点: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和自己相称的物品”?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通常会投射出他对自己的认知。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人赠送了你一套号称杯中爱马仕的麦森牌杯子,可是你当下在用的,只是购物时赠送的普通杯子,当被问到“为什么不用麦森的杯子呢?”你会回答:“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

这就说明你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还没达到用这个杯子的水准”。你对自己的真实想法,会通过你所用的物品折射出来。

这个例子其实挺戳中我的,因为我身边就真实存在这样的人。我曾帮先生在意大利买了一双两千多元的鞋,但是回来之后,这双鞋他只穿过两次,有次在整理鞋柜时,我问先生,为什么不愿意穿这双鞋,是不舒服吗?他回答我,是因为太贵了,舍不得穿……

勤俭节约固然是优秀的品质,但是在自己拥有的优劣两种物品中,选择低劣的物品来使用,那就是自我形象的认同感太低而造成的。这也是一种关系轴的错乱——将物品作为了主角,而不是自己。

那么,到底要如何选择和自己相称的物品呢?

在书中也给出了建议:尝试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我们要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美好的东西,舍弃廉价的,不合适的物品,通过对不断对物品的筛选,提升自我认知,将看待自己的方式从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为了珍惜物品,我们会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年有一则漫画风靡朋友圈,意思大概就是一个女孩子买了个香奈儿的包,为了配得上这个包,她得去做个头发吧?然后出门得画个得体的妆吧?仪态举止得得体优雅了吧?是不是还得做个定期的SPA,让自己看起来容光焕发呢,再去健身房跑步举铁,保持一下身材呢?这么一系列做下来,不是得花钱么,那是不是得赚更多钱呢,为了赚更多钱,是不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呢?最后,女孩变得闪闪发光,而一切的源头,就是因为一开始用了一个昂贵的包。

这个漫画反应内容,不正是书中提到的,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并在和它磨合的过程中,潜意识的提高了自我的形象吗?这种自我的提升,会自然而然带来心情,人际关系等气场的改变。

众所周知,断舍离的初级形态就是开始舍弃物品,但是对大多数来说,“丢弃”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书中所提到的所有“无法丢弃的理由”,其实都是关系轴和时间轴的错位,同时也是自我认知的不清晰。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物质的过度泛滥,商家的折扣陷阱,都会让我们陷入对“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认识不清的混乱中,完全忘记评估物品是否适合自己。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做烘焙时会用到淡奶油,淡奶油有个特点就是开封之后最好三天之内全部用完。我每次烘焙只会用到200ml左右,并且不会经常使用。市面上卖的淡奶油大体分两种规格,250ml/25元左右的和1L/39元左右的。这样看,1L的要划算很多,所以在购买时,我总是会拿1L的淡奶油。但是事实是买回家后,用完第一次,为了不浪费,我最多再连续用一次,剩下的淡奶油,命运常常是在冰箱中放到过期一两个月才被我丢掉。这就是一种因为陷入商家折扣陷阱而导致的对物品关系轴的错判。

从自我的角度来说,通过对过去物品的持有来缅怀过去,或因为某物承载着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或愿景又不忍丢弃,是因“逃避现实/执着过去”而聚集的杂物,是时间轴错位到过去的表现,而囤积物品,以备“不时之需”是因“担忧未来”而聚集的杂物,是时间轴错位到未来的表现。双11刚刚过去,你是不是又趁机囤了够用好久的物品呢?但是,难道真的过了双11,你就再也不买同类商品了吗?

那么,怎样克服这些错位,实现断舍离呢?

首先需要将时间轴聚焦在现在,将物品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种形态,日常使用物因为是高频次用品,所以需要确保品质——只有喜爱的东西经常使用才会产生舒适和愉悦感,非日常使用的物品是低频次物品,首先要判断是否真的会使用,其次就是要做好及时的收纳和保存——盛夏十分还看到卧室里放着冬天用的电暖气,也是很糟心的。

其次就要注意既定的断舍离规划不要拖延。拖延与自己的约定,会降低对自身的信任感,而每处理好一件物品,就相当于提升了自我肯定感。从“今天也没能做到”到“今天遵守了对自己的约定”,实现对自己从减分到加分的转变。

总的来说,就是要提升居住环境的意识。用“客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让家变成最棒的放松地。

书中提到,经济学中的2/8原则在断舍离的思考法则中也是同样适用的——20%的物品即可适用于80%的生活所需,那就相当于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感到烦恼。而为这“一次烦恼”所储备的多达80%的“非必需品”长期占据你的生活空间,造成心理压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重新审视这些物品和自己的关系呢?

“断舍离”是一种动禅,从表面上来说,人们只是通过断舍离的实施,改变自己的居住和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断舍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物品的筛选判断再判断,达到家中所有物品都是经过自己精心挑选的,从而产生对自己的信赖感。通过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将日常物品的价值投射进潜意识,实现自我形象的提升。最后,我们会自然的感受到从自力到外力的变化,从执着于“拥有”的观念中解放。而弄清楚物品与自己的关系轴和时间轴,则是做出改变最重要的一步。

最后,希望所有阅读并实践断舍离的小伙伴们,都能抵达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的生活状态——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乱。

断舍读后感【篇9】

她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断舍离》,一本在网络上传的很火的书。当天晚上我就从淘宝上买了,然后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书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应该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总之,第一感觉很失望。趁闲暇的时候读完全书,然后就彻底失望了。

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就是“扔东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将这三个字扩展成一本书,并且还能让千万读者为之推崇。或许,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妄想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这种陋习。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要不能减少内心的欲望,读多少断舍离的书,都是白搭。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开始了物质上的断舍离了。把不重要的东西扔了一部分。然后,把我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书架也拆了。书房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接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四五张银行卡全部注销了。(别问我为什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银行的办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队都一个小时以上。)手机软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费时间的App全部删了。等我断舍离的差不多了以后,堂妹推荐了这本书,我看后,发现我的做法与书中的不谋而合。

可是,当做完这些后,我发现内心还是不轻松。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断舍离好做,但是内心欲望的断舍离难舍。生活在尘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填满,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欲望,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对人生的进步起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而心里的那些正能量也被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尽。鲁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他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所以,我又从内心真正的审视自己。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该舍弃的,一一列出来,逐一整改。

从此,我将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违背内心去讨好那些不值得去讨好的人,不在毫无意义的饭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关注那些明星八卦去获得所谓的谈资,不再去趋炎附势而建立所谓的人脉。真的,当自己真正去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些事情的时候,才体味到断舍离的真正的意义,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质和精神的断舍离感觉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只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专注于爱自己喜欢的人,只专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只专注于和自己喜欢的世界朝夕相处。”

断舍读后感【篇10】

大家都说断舍离,都在学习断舍离,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属于只闻其声不见其面,这几天商场小妹妹借了这两本书与我,连续几天集中碎片时间,很勤力的读完了……

从背景布可以看到我喝茶的时候看…

躺瑜伽垫上休息的时候也再看,没有用我的翡翠书签,用了一个学习进步的小红包袋来做书签,喜庆的不得了,哈哈…下次看财经书,再拈来个恭喜发财的应景,哈哈…

平时时间消磨在手机上不知不觉的溜走了,集中起来,原来一天还有这么多的“好”时间……

《断舍离》读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的,我能在物品上断舍离,在情绪上就不能,做不到不让别人的情绪干扰自己,做不到不受影响……

“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整理家里的破烂就是整理心里的破烂儿…”,这话真棒!!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最大的罪竟然不是杀人,恐吓和暴力,而是不快活。杀人,恐吓,暴力当然也是罪恶,不过那些基本也都是不了快活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说,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而且,不是他人不快活,而是自己………

“丈夫心情不快活,上司心情不快活……要是他们心情能变好的话,我的心情也能变得快活起来了。”

我们很容易就这样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有所波动,让自己陷进别人的引力圈。是的,我也经常这样,比如昨儿,孩子爸轻描淡写的胡搅蛮缠我就觉得特别烦恼,一路气的不说话,不开心…

其实不应该这样,而且要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的引力圈来,这样才是最棒的………

已经尽力屏蔽掉很多事情,但时不时也会因为他人情绪的好坏自己受到干扰……

我热爱种植,热爱股票,爱美食,爱读书,我选择的都是独立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些爱好都是我害怕交集的表现,这些事情对我没有伤害,只有慰籍,非常感恩陪伴!……

本文来源:http://www.676u.com/gerenzongjie/3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