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时间: 2023-03-03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通用10篇)。

个人总结网精选专题推荐:“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个人总结网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读《激荡三十年》有感,你是不是还在关注范文的撰写呢?积累好的范文素材是写作必须经历的过程。分析参考好的范文,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1

激荡三十年中非常激荡的十五年,以1992年我出生的年份为中点。在我没有出生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行,发展,在我出生之后,中国还在发展,还在突破,把之前积蓄的能量,慢慢的释放出来。国以民为本,这是我从这本书里面看到的,一个国家的运作,有历史遗留,有自然遗产,但是大部分都是当代人的努力创新。中国不能缺少那些搞改革和创新的人,如果人人都是按部就班,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禁锢,不肯让自己冒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敢想象中国将是怎样的气死沉沉。

这本书,搞政治的要看,搞企业的要看,搞金融的也要看。前段时间,看了《万历十五年》,大家都觉得当官搞政治要看,也觉得真的是很好,以历史为镜子,明鉴后人。但是《激荡三十年》更值得去看,因为符合中国现代的国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国人民经历了什么,中国企业经历了什么,中国政府经历了什么,中国股市经历了什么…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咀嚼回味。你会想每一年,你的随着中国的变化,你的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的家乡人正在经历什么,温州人会很有感触,因为文中用很多笔墨描写了温州人,更称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还有就是你身边人有没有人有那么灵敏的嗅觉,有没有去到海南发财,有没有在中国股市没有建立的时候就接触国库券。有没有在肯德基刚进中国的时候就去尝试,有没有描述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的感觉。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冒险,勇于尝试的人,可能面临失败,但是总比故步自封好,总比愚昧无知强,所以现在有成就的企业家,都是那个时候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本书值得去读,值得去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感谢当初推荐我看这本书的人,下卷马上开始。从93年到08年中国正发生哪些改变,或许我知道,又或许我不特别了解,那时候所有的时间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面,都在学校里面,外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小世界却平静如水,偶有波澜。然而,从09年到现在将近有一个十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我们每一个人也开始关心政治,关心经济,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开始关心国内外的一切话题,事件。

特别感谢那么多作家,写出这样一本本生动的书籍,是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2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的一个观点,基业常青的企业,其老板或者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调、踏实、极其务实的人,很少有惊惊乍乍、喜欢待在镁光灯下、喜欢动辄高调示人的商界明星。

所谓的商业明星,往往可以短时间成为大众的焦点,但是手中掌握的企业缺少扎实基础的他们往往只是流星。也许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他们发现作明星的好处以后,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场营销-短期内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一点一滴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从广州太阳神、三株口服液、飞龙、秦池酒、孔府家酒等产品的一时风行而又迅速陨落一个个得到验证,也从牟其中、顾雏军、张海、唐万新兄弟的一时风头正起到锒铛入狱得到验证。

不喜欢当明星的企业,如海尔、海信、联想、华为以及现在的奇瑞,也许走的是一条发展缓慢、路途崎岖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稳健,能经得起风浪,无论是以往的国内政策突变,还是蜂拥而来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都深信,即使很艰难,他们也一定能坚持。

我个人的体会,无论是做人还是以后做企业,无论何时何地,要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不要急功近利。如果已经尽力了,哪怕今天做不到,千万不要强求,千万采用其他手段乃至为了结果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瞄准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胜利或者成果最终还是会来到眼前。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3

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A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透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描绘1978年至20xx年的中国企业史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不知仅仅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取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三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作为基准,按照吴晓波的说法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那一年民间最热的词汇是“我们都下海吧”。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故事。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我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好处。大家还记得史玉柱吧,或是黄金搭档、脑白金。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状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我,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理解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但是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务必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取,以对人生负职责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我认定的事业中去。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4

花开在眼前——《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000字:

推荐语:本书带你回顾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跃。作者没有用传统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他说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和悲愤,激荡三十年是会令每一个了解她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

在秋日的北京,吴晓波坐在星巴克里,看人来人往,夕阳西下,他抬头看见秋日猛烈地打在街对面的一座钟楼上,灵感一动,向服务员讨来一支笔和一张纸,写下了《花开在眼前》的歌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情歌,这也是第一财经于2008年推出的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的片尾曲。作者说“从1978-2008这三十年的辉煌,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作者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经济的,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因为要做一个关于中国公司成长之路的课题,从而产生了:要为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的想法,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的挑战。他在书中写到:“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我想多写一点人的命运,我真的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改革开放伊始,我正值孩提时代,对于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并没太多感触,仅有的认识或来自父辈、兄长的描述;要么学习历史政治课本;要么观看新闻联播的30秒报道。这本《激荡三十年》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在翻看时,真想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去看那时商场上的刀光剑影,去见证那些企业的兴衰,去感同身受那些出身草莽、甚至野蛮、性格乖张,却又无比坚韧而又勇于博取的企业家们浮浮沉沉的人生。

春天花儿都开了,大家都想出去走走看看,“不负春光,不负卿”。但20世纪80年代的春天并不浪漫,国家像个大保姆,用猪肉票、油票、粮票细心地照顾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故宫的中国游人不看国宝,不看大殿,久久围观外国游客。那时流行玩一种新玩具---魔方:路上,到处可见绞尽脑汁的人们,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六个面调成相同的颜色。作者说那时中国的经济也很像是这个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现实就是有点乱,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

1984年,我的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喜事儿:我的哥哥考上了大学,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好像当时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来家里来向父母祝贺。那是掩藏了太久的渴望,压抑了太久的梦想,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1984年,也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在中国企业史上,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风云一时的人物也在这一年开始了他们的商业生涯。后来,人们将1984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1、邓小平第一次南下抵达深圳,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2、深圳的王石从倒卖玉米到倒卖批文和外汇指标,开始自己的原始积累;3、北京的中关村出现繁荣景象,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人类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4、青岛的张瑞敏一口气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这一砸成就了海尔以“高质量和高服务”取胜的传奇,也开始了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质量意识的觉醒。

1995年马爸爸开始了创业,那时马爸爸还不叫马爸爸,他被叫作“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现在我们才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终于轮到老外来围观了,他们围观中国大妈在菜市场用微信、支付宝买菜。1997年,香港回归,我上了大学,同学们开疯狂地学起C语言编程。历史也很有意思,在这年进入了一个“互联网元年”,丁磊、张朝阳掀起互联网狂潮的起点,这年任正非为华为搞出了《基本法》,这一原则让华为变成了一家前程远大的中国公司。

企业家们在历史的滚滚年轮中创造着不可复制的一页。2008年,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年份,大家期待在不遥远的将来:在世界商业史上,“中国企业”能与“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公司。2008年,我也迎接了儿子的到来,开始一轮新的生活。

《激荡三十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的呱呱落地到2008年的三十而立,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偶像级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在这30年发展起来的,我们感叹于他们生于那个好时代,但同时也感叹他们的波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容易,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自己:等……风……来……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5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己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天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段激荡的岁月中,人们情绪激昂,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蠢蠢欲动,但终归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反复,市场冷暖的变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与企业家。

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只有在激荡中保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6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xx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7

很好的书,读完这本书,掩卷良久,憋出这么一句。

这话是赞扬,这本书确实很好。对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企业史这块写的好的。作者的言论间,罕见的出现了历史学家的沧桑感。可以和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大败局》对照着看,可能收获更大。

对于,过去的30年,无疑是中国跌宕起伏,变化最快的30年,没有之一。如果从24史的角度看,除去五胡乱中原,蒙古破华夏,这30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那是在屠刀的逼迫下的被动巨变,而这是中华民族在蹒跚崎岖的路途上的毅然决然选择。

当柳传志离开中科院计算所,张瑞敏贴出海尔第一张车间守则,马云在自己家描述中国黄页,李书福修起第一辆摩托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但是还有无数的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迈出了对于民族对于种族对于国家的光荣抉择。虽然很多人没有留下历史上的一点记忆,但是这是一个群体性的形象,一个民族性的命题。作者还是很成功的做到了。

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判断;或者可能有,但是太琐碎,没有逻辑体系。这是作者和太史公,班固远的区别吧。

当然也别强求了,太史公言,几人可言呢?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8

读书之《激荡三十年》读后感800字:

文:安托森;《激荡三十年》,这个书名就让我以怀疑的目光试探性的读,尤其是前几个章节,我甚至在以看小说的心态在阅读,不料随着逐步的深入,我被一个一个的励志故事和结果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很久没有仔细阅读一本书了,这让我求知若渴,一口气就读完了,感触良多,竟一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细细琢磨几日,今作读后感一篇书写内心所获。

这三十年,其实是主政者(一个智慧集团)的计划方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想在自由环境下发展的经营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过程,这是一个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过程。无数轰动一时的成功企业,短期内看似风生水起,政府的一项不起眼的政策,可以轻易将企业家们送入大狱。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国家的发展计划为参考,必须考虑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利益。

1、案例一:天津大邱庄

一个农民企业家把一块盐碱地打造成华北第一村,却自恃功高,与当地政府交恶,最终的结果落得自杀而死!

2、案例二:步鑫生

步鑫生,一个成功的工厂管理者,将一个亏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变成纳税大户,在媒体的渲染下,俨然成为中国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改革成功的神话人物。他自己也是入戏太深,觉得自己就是神话,在不断地个人膨胀下,身败名裂成了他的必然结果!

3、案例三:唐万新

唐万新的德隆系,从一个照相馆起家,从第一次倒卖债券获利的小人物,几年时间,在全国大肆收购,包装上市,从中谋取暴利,最终却因为资金不足而非法集资,操纵证券价格获罪!

这些案例只是本书的沧海一粟,通过这么多故事我们发现:

1、企业的发展,环境很重要,包括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政府关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经营者,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时刻能认清自己,能看清时事。暴利绝不长久!

3、良好的资本运作,最终是以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实业为基础,比如红杉,软银。以资本炒作资本,最终只是泡沫!

严肃认真是鲁迅先生的一贯作风,他曾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说“作品写完后,至少看两遍”。毛泽东更是补充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所以,只要还有时间,这本书还值得再读一遍,甚至更多遍,相信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想、新的收获。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9

从当初办民营企业会被视为xx,至办民营企业被人笑话,到名不正言不顺,到允许做国营企业的垫脚石,到视为私生子,再到名正言顺。每一次的重大政策调整,每一次的宏观调控,首当其中的肯定是民营企业,在媒体眼中,他们每次都会成为批判的典型,讨伐的对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得实在太艰辛了。从这部书里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一样存在进化论,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无数次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磨难后,被证明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类型,当然,存活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就已经死亡,如知名的温州八大王。生存实在不容易,而背负着伦理道德负担的生存更为不易,那些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很深的原罪感,一来因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高考考场的失意人,走投无路的无业青年。二来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透过灰色的原始积累,钻法律与政策的空子,游走在禁区边缘而得以存活的,所以,他们整个群体都显得有点负疚感。事实上并非他们坏,而是因为现实让他们选取的,只能是那样的卑微生存方式。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先知先觉的人物。深圳的崛起,最就应感谢的也许就应是招商局的袁庚,是他,一个连处级干部也不是的小人物,竟然能够在中央决策层要回了一个圈蛇口工业区,然后在里面完成了一项历史重任,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一个傻子年广久,抓住了中央默许民营企业存在的漏洞,硬是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傻子瓜子王;中关村,让一群率先敢于下海办企业的干部顺利成了百万富翁,其中就包括了日后的民族骄傲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在南方,一个叫王石的青年,只因看到了一出土地拍卖新闻,随即将企业转做房地产,日后竟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标志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一个转业军人,拼命死钻复杂的程控机技术,结果让其一不留意带出了一个影响世界IT业的民营企业,他就叫任正非,而他所创立的企业,就是这天的企业标杆华为;而身在国外读博士的张朝阳,在网络信息时代新经济的原始诱惑及一位新媒体研究教授的鼓动下,毅然回国创业,于是门户网站sohu应运而生

国有企业改革,一向以来改制不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企业里的人。当习惯了官商作风,习惯别人看自我的眼色的行事,习惯了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思考、不愿改变时,即使是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失败的。早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限于企业经营者与主管部门的争权与放权,利润留成等宏观层面,根本没有触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没有触及企业的人事,福利,激励等敏感禁区,而是寄期望于国家的政策照顾,这样的改革思维,如何能扭转乾坤。国有企业,能够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一样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相反,一向得不到宠幸的私生子民营企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打击,却总遇强越强,到最后,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再次证明了,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这一千百年来早已为人所熟记的名言。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忘了这一句,迟早会死的。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篇10

接触这本书是因为有次偶尔在开车上班路上,听到广播里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是个财经类的访谈节目,讨论最近国家经济形势下行态势的一些内容。访谈者在谈及中国当下发展情况时,展开说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的简短经济史背景,里面提及到了这本书。

昨晚回家的路上,看到壹方城附近的大厦大幅灯光展示国家建设内容,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许习惯于过去几十年国家连贯的高速发展,大家在温水环境下并没有太多的感知感触,而今年接二连三的黑天鹅事件,让大家,至少是我自己,突然会暂停一下,回过头去回望一些社会发展。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老实说,我是并不是完全看了纸质版,因为上班比较累,上下班路上又不能看书,所以就大部分听喜马拉雅的读书频道讲述。激荡三十年讲的是1978-20xx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历史。除了这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在找到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之前,经历了许多从现在看上去失败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小岗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民营经济发展、国企改革、改革开放、互联网经济腾飞,这些都是在高中时经常听到老师念叨,而始终苦苦记不住的关系,在出来社会工作后,反而能够把众多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也许是因为随着对社会的接触时间越长,接触的圈子越多样化,能感受历史对当下的烙印层度就越深刻。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历史,包括前辈们跟我们讲述历史的时候,总会跟我们说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反过来想,凡是能被写入历史的人和事,其实在当时的环境都是了不起的东西,事物总是在螺旋式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停留在今天去评判过去的对错,那未免有点愚蠢。历史能带给我们的除了回忆,还有经验,正因为有了这些经验,人类在发展的脚步才会迈越大,走得越来越快。

真心感恩祖国给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这一切,也为身为这个民族而感到自豪,勤奋朴实智慧,让我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而这些奇迹在西方人的理论体系中很难去找到十分贴切的内容去解释。因为西方人发展经济学的基础都是出于人类本性是恶的观念去演化出的一切,而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劳动人民的通过刻苦朴素这些善去发展社会。身在传统保守家庭的我,虽然并没有在国家发展红利中谋取到什么好的利益点,但我仍然发自内心为祖国感到骄傲。这些话说起来不免有点油腻,但比起轻浮娱乐的内容,我想这才是更加让人深刻的内容吧。

本文来源:http://www.676u.com/xindetihui/3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