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二十大思想汇报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

时间: 2023-04-15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2000字(精选4篇)。

个人总结网编辑收集并整理了“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想必大家在工作中都对文档撰写比较困难吧,充分使用范文是写作提升的高效手段。学习和参考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文章。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的政治立场,坚持“新时代、新征程、新形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无数以“新”定义的思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底气十足地肯定了过去,描绘了未来,笃行不殆!

从这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总书记的报告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的强盛,在经济、农业、科技、外交、军队等等各个方面的崛起。从1921年一大的救亡图存到今天的二十大的民族复兴,这一路走来就是我们党的一部奋斗史,同时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史。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14亿国人全国脱贫,是多么的不容易,与此同时,世界疫情仍在持续,俄乌战争冲突不断,我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选调生,学习到了以下内容: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主题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样的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从本质上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创造性地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具体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务必”“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提出党的中心任务、确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规律性认识五个“必由之路”等等,路径图、时间表无比清晰,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在理论学习中铸牢“根”和“魂”。报告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才能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都将始终把握主动、锚定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在理论学习中坚持“长”和“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们要筑牢信仰之基,扎根基层、务实创新、知行合一,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坚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的流动,不断做好基层党建、民生、环保、农业等各项工作。定期深入思考、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在基层大有可为。

在理论学习中增强“担”和“当”。让我们在反复学习报告原文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本领、思路举措,坚持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用思想之光引领行动自觉,增强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篇2)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内涵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回顾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近期在党校理论学习,粗浅谈谈对绿色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一,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构成。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与时俱进。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的建设和保护,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第三,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支配下,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合同帮帮网 wWW.551336.cOM]

一是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增强了我国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但绿色发展毕竟是一场深刻地生态文明变革,之所以是深刻地,就在于它从理念到实践、从经济发展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都必须完成艰难的绿色转身。当我们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还要不要坚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给出来答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考量一城一地一企的得失,更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做选择,这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我们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过程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也不容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两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国之大者”。但一些地方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争地”现象。如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等。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主要还是对绿色发展内涵把握不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应相辅相成,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挚肘制约。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关系,按照耕地优先序要求,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并严格依规划实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前提是科学,要依据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多次指示批示,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资源流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四是严格落实绿色发展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作出系统安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部署,九分执行,不执行,再完善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夙愿只能是镜花水月。执行的关键在人。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认知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执行法规制度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执行的效果在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要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的要严格勒令整改或坚决追究责任,用监督检验执行效果。执行的质量在科学。良规是善治的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以科学制定制度为前提,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篇3)

认真聆听了大会报告后,作为河南省首批的特岗教师,我深感自豪,倍受鼓舞。近十年来,我见证了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乡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感叹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的同时,我也明确了自身责任,要继续扎根乡村,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认真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今后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引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优秀中华文化;更加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热爱乡村学校,热爱乡村学生,踏踏实实工作;更加自觉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技能、新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群众满意的教育工作者,做无愧于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五年来,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十年来的历史性胜利更是振奋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论述,科学谋划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目标方针,对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具有极强的指导和学习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坚守选择,不忘初心,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做好新的准备。坚持幼有优育目标,聚力提升保教质量,丰富学前教育发展内涵,努力成为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和梦想的那束光,用心用情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续奋斗。

二十大思想汇报范文(篇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高远的战略谋划、系统的理论构建、有力的现实佐证,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立时代之基、应时代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立足新发展阶段,百年大党如何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这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将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强调,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只有在学深悟透上功夫,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发展史学深悟透,把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二、守正创新 与时俱进

宏伟蓝图要变为现实,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理论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国家的事业不断前进。

近年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第四卷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学习第四卷,要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体会其独到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之处。

    举其要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个结合”开阔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视野,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真正实现相融相通。一方面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翻开第四卷,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例如,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空间,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了动力;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阐明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新的希望;把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等等。这些鲜活厚重、论述精辟的理论创见既以中国之理引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又观照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三、伟大实践 笃行致远

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第四卷生动记录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承载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解答治国理政“怎么看、怎么干”的新实践新探索,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写照。

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中国共产党交出的这份优异成绩单,愈发彰显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彰显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学习第四卷,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的强大政治优势,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

第四卷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指导党从历史走向未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权威教材,同前三卷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思想财富。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学懂弄通这本时代之书、思想之书、实践之书,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通过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探索新型基础测绘模式、强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测绘科技创新等工作,实现技术保障能力全面发挥、数据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切实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推动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标准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676u.com/xindetihui/3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