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时间: 2023-12-09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不同的机遇给予我们别样的心得,这个时候可以用心得体会来记录内心的收获。心得体会是人们对某些事情的总结和归纳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个人总结网的编辑认真推荐“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这篇文章希望您会喜欢,请添加本网页为您的浏览器书签!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

我知道,当我拿起笔写下这两个字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题记

你问我什么是活着,什么是死去,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个个死去。毫无征兆。

你问我什么是因果报应,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富贵遭到了报应。我想,那是他应得的。

你问我,为什么这个故事不像《格林童话》那样,让作者给它“安”上个美好的结局?这个我知道,余华先生本意亦是如此。

父亲,母亲,儿子,妻,女儿,外孙,一个一个离他而去。到最后啊,只剩下那头老黄牛和他。莫名地难受。

我承认,《活着》是唯一一本读完了、放下了、却再也不敢拿起来的书。放在了书架的最后一层,那个小角落里。

我不明白,为什么余华先生要给每一个人“安”上那么悲惨的死因,还有白发人送黑发人。惨不忍睹,甚至荒诞。

两眼泪汪汪的老牛,因吃豆子而吃撑死的外孙,给县长夫人“献”血却因失血过多而死的儿子,因生孩子而死的女儿,每一个情节都足以让你明白“活着啊,就够了”。

可能每个人看到书的标题都会想“活着,什么是活着”,我也是。本以为会在读完这本书后能解答这个问题,但很遗憾,我没有。我不了解什么是活着,我把这都归咎于我还是孩子罢,没有足够的经历,也没资格去回答这个问题。

转眼,我又陷入了思考。如果当初富贵没有那么败家,而是好好做生意,那么以后的日子会不会不一样?所有的事是不是都不会发生?很可惜,我不是余华,我没权利来改写这个故事。倘若真的按我所想的改了,那么《活着》也不能称之为《活着》了。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

活着亦是活着。

免不了潸然泪下。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一个老人一生的苦难故事,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他在拼尽全力地活着。

钱来得千难万难,挥霍却轻而易举

四十多年前,福贵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福贵家中有着一百多亩地,家里的银元哗哗地流。

福贵的妻子是家珍,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福贵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女儿凤霞,家庭幸福美满。

只是,谁都知道福贵是一个败家子。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福贵都干过。尤其是染上赌博后,福贵想要以此光宗耀祖,再赢一百亩地。父亲劝说,福贵把他推倒跑了,怀着七八月孩子的家珍跪在面前求他,他对她又踢又打,还找了两个人把她拖出去了。

那夜,家珍路过她父亲门口站了半天,她没进去。那夜,家珍独自走了十多里夜路回了家。后来福贵问家珍恨他吗,家珍说不恨,只是福贵想起来满是心疼,觉得那时的自己真的是王八蛋。

福贵妄想靠赌博光宗耀祖,他哪里知道赢家都是做了手脚的。赢的都是小钱,输掉的都是大钱,福贵还在一直赊账,他输了多少自己都不知道。最终,龙二赢走了福贵全部的家产,他成了一个穷光蛋。

赌债也是债,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福贵的父亲把一百亩地连房子全部抵押换成了铜钱,让福贵挑去城里还债。十多里路,三担铜钱,一天下来,福贵肩膀磨破了,他也明白了父亲不要银元偏要铜钱就是要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债还清了,福贵一家也搬出了几代人居住的屋子。搬到茅屋的那天傍晚,福贵父亲去世了,他是被气死的,而母亲、家珍、凤霞还要跟着他活受罪。那个在福贵家干了一辈子的长根只能离开,要饭过日子。

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在父亲死后,福贵颓废了,幸好还有母亲和家珍陪着他。母亲告诉他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家珍说只要他以后不赌就好了。

家业没了,还好家还在。只是,十来天后,福贵那个屡次被他戏耍的老丈人接走了家珍,家塌了一半。

穷也要生活。家里的东西变卖完了,母亲和凤霞只能去挖野菜。看着头发花白,从没干过体力活的母亲,小心地走着,福贵知道自己要撑起这个家了,他要养活母亲和凤霞。

福贵本想借点钱开个小铺子,但他母亲不想离开这里。虽然没了家,但福贵爹的坟还在这里。于是,福贵租了五亩地。从没干过农活的福贵差点累死,但他要撑起这个家,天黑有月光他都在地里忙活。又苦又累的日子,反而让福贵更踏实了。

福贵一生最大的福气就是有家珍这个好妻子。家珍生下有庆半年后,她回来了,福贵这个家全了。曾经的少爷、小姐都开始了种地,福贵也知道心疼家珍了,虽然穷但也很知足。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日子再苦,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福分

好日子没过多久,福贵的母亲病了。为了给母亲看病,福贵拿着家珍带来的家中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郎中了。

福贵这一走就是两年多,在城里他被拉了壮丁。家珍多次去城里打探福贵的消息,却始终没有消息,还好这个家有家珍撑着。

经过打仗,历经苦难,福贵又看到了自己的茅屋。只是家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福贵再也没能看到他的母亲,在他走后两个月,母亲就去世了,死前还对家珍说着“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凤霞也很是可怜,一次高烧后再也不能说话了。只是,这一家人终究是团聚了。

日子苦是苦,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福分。就这样,福贵、家珍一天比一天老,凤霞、有庆也长大了。当初为了让有庆读书,福贵也曾让别人领养凤霞。只是凤霞回来一次后,他再也舍不得了,他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这是福贵一家一生中难得安稳的时光,家珍、凤霞、有庆都在,日子也逐渐好转。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过得苦点儿也踏实。

一生多磨难,半点不由人

只是,苦难终究是没放过福贵。

先是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活了。好不容易病好了一些,有庆出事了。为了救校长,也就是县长夫人,有庆献血时被活生生地吸死在了医院里。那天晚上,福贵抱着儿子往回走,他哭了又哭。福贵更知道有庆死了,家珍肯定也活不成了,他没敢回家,偷偷把有庆埋到了他爹娘的坟前。

福贵没敢告诉家珍实情,骗他说有庆生病了。每天晚上福贵都告诉家珍进城去看有庆,他都是坐在儿子坟前说半夜的话再回去,只要家珍觉得有庆还活着就好。

每夜听着福贵从村西的坟地走来,家珍知道有庆死了。家珍没能见儿子最后一眼,她让福贵背着去看了儿子的坟,她扑在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那夜月光皎洁,照亮了那条通向城里的路,只是有庆再也不会从上面跑回来了。

有庆一死,家珍也快不行了。医生说家珍活不过一个月,她却活下来了,她还是放不下凤霞吧。凤霞也找到了丈夫二喜,在婚后,二喜和凤霞很是恩爱,还怀了孩子,一家人又有了个盼头。

凤霞这一生受尽苦难,终于是过上了一段安生的日子。只是,磨难没放过这个苦命的女子,还是那家医院,凤霞生孩子时死在了产床上。那晚雪下得很大,福贵和背着凤霞的二喜一起去了他家。那晚福贵一晚没睡,一双儿女都没了,他更没法和家珍说。

第二天,依然下着雪。二喜背着凤霞,跟着福贵回了家里。福贵一晚上没回来,家珍已经猜到出事了,她彻底支撑不住了。

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家珍走的时候很安心,凤霞和有庆都死在了她前头,她也不用操心了;她也很知足,两个孩子活着的时候都很孝顺;她还对福贵说下辈子还要在一起过。

家珍死后,福贵就只有二喜和苦根了。虽然凄凉,但二喜和自己儿子没什么区别,又看着外孙长大,是福贵的一点欣慰了。在苦根四岁时,二喜又死了。二喜是搬运工,因为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二喜死后,福贵带苦根回了家。等五岁时,苦根已经成了福贵的帮手,虽然日子很苦,但有了苦根,活着就有劲头。只是苦根也死了,他七岁时死的。苦根因为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半锅豆子,他们实在太穷了,连豆子都很少吃,苦根是撑死的。

福贵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心里苦得连叹息都没有了,只是他还活着。福贵又买了一头牛,一头老牛,取名为福贵。都说他们两个最多活两三年,他们却活了下来。一个人,一头牛,两个福贵彼此相依。

活着很难,但活着永远有活着的意义

这就是《活着》的故事。福贵的一生满是辛酸,一生都是与苦难为伴的,但就像作者余华曾说的:“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福贵讲述自己的一生时,确实是有着幸福的。福贵有一个好妻子,家珍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凤霞、有庆、二喜都是孝顺的,苦根是个好孩子。还有长根,他在福贵家一辈子,最后只能去要饭,他不觉得苦,看到福贵种地,他却哭了;还有福贵家从前的佃户王喜,临死还没忘记福贵曾是少爷,让儿子把他的旧绸衣给福贵,想让他再穿上绸衣风光风光......因此,福贵还活着。

你以为这是悲剧,其实这只是一段人生。一生中,有些雨必然得下,一些日子必然黑暗、哀伤、凄凉。我们都一样,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个字。最后,终究还是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很难,但活着永远有活着的意义。如果你觉得苦,你可以看下福贵这一生是怎么活着的。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2

人们总会去崇尚那些优秀的作家或者伟人,但对于我而言,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对话。或许我不曾了解过他,但他用带着墨香的文字告诉我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

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而余华的一本《活着》,却打开了我无尽的思绪。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在活着中写到这句话。我不懂余华,更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中所发生的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庆的死。那个充满阳光,热爱跑步的他;那个笑起来有酒窝,懂事的他;那个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在医院里活活被吸血吸死的他。有庆在抽血时,哆哆嗦嗦地告诉医生“我头晕。”而医生轻描淡写的态度和对有庆生命的轻视却越发让我觉得心寒。他因抽血过多而直接去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离开这个世界,他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命早已被人忘却而不再想起。而在福贵来到医院后,因县长是他的老战友,他并没有追究自己儿子的死。这也是令我十分纠结之处,我不懂为何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流逝,不懂为什么那时的社会穷人命贱如蝼蚁。

生活对福贵是残忍的。生活慢慢夺走了福贵所爱的人的生命。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妻子……最后只剩这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我想这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死去,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亲人们一次次的离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身边流逝着。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要干什么,生活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次次夺走了他的希望。读书笔记。就像福贵的外孙——苦根。外孙苦根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苦根没吃过饱饭,便给他煮豆子吃,但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生活摧毁了福贵,也令他失去了所有。

生死无常,没人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人们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去珍惜。读过余华的《活着》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或许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福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对于心灵的极大震撼,也只能由自己来慢慢平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在坚强的活着,尽管他失去的越来越多,尽管他最后一无所有,但至少他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想是的。我们无法忍受那个时期的黑暗,无法忍受在权贵面前生命的渺小。但无论怎样,都要坚强的活着。

你可千万别犯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3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4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尽。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5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经过别人介绍才明白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向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我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向没有心境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我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杯具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终,杯具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我,想自我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样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我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我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必须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我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可是,倔强的自我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所以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此刻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当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欢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能够理解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我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可是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我》,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欢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6

喜欢《活着》,始于封面,陷于作者,终于内容。读《活着》,不过三余月,但初读时便被余华的笔调所吸引,于《活着》他以近乎苍凉的笔调述说着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在苍凉中又不乏一丝温暖,我深陷于此,深陷于福贵。尤喜欢福贵在战场上,于春生所说:“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至今无法忘怀那一句话。

在余华笔下,福贵的一生是条酒满了盐的路,都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定会为你开扇窗”,可福贵是倒例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千帆过尽是苍凉,唯有一老牛相伴,一起走过那尘土飞扬的小道。

但福贵从未放弃过,也许于他人眼中,福贵是那场苦难中的幸存者,但于他自身,他应该是幸运者,因为他学会了承受苦难。这也是我热衷于此书的最大原因,读福贵让我获得新生。

五年级那年冬天,舅舅不幸因车祸离世,全家都悲痛万分。由于家庭原因,我自小便跟舅舅长大。xx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那年我失去了生命的光。他的离世,使我的世界一瞬间崩塌,接下来的那段日子成绩直线下降,经常在午夜梦中惊醒,醒时才发已是泪流满面。我与世界脱节,想逃离却又走不了,无处可逃,无处可走。看着别人春节一家其乐融融,又是止不住的悲伤。尽管后来有所释怀,但心里是还有些伤痛。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7

《活着》这本书是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一本书,那时的我曾经梦想过做一名作家。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吸引我,我发现它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辞藻不华丽,语言很接地气,比喻也恰到好处,行文舒服,不得不让人赞叹。再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贵活着,缓缓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两个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成年后步入社会,我们需要逐步锻炼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一点一滴化解压力,因为所有吃过的苦,终会化成生活馈赠的惊喜,让你在来日岁月里,成为底气十足的自己。

这本书教给我很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出人生的真谛。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8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

算起来我和错过《活着》这本书,少说也有三次。

早在住宿时代,7床的舍友推荐给我的,我瞟了一眼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不屑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后来几乎成了全宿舍共读的读本,我还是没有看。

历史老师紧缩课时,抽出时间给我们放了两次姜文的禁片《活着》,每次半节课。我一向讨厌人民公社、大跃进这些“社会主义特色产物”,于是两次放电影我都趴在桌上梦会周公。

后来在书店又看见这本装帧普通的书,蓝色的封皮,定价15元。摸摸身上皱巴巴的二十几块钱,叹口气,最后买回的是北岛的诗集。

最终把这蓝色的小薄本捧在怀里时,已经太多波折。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故事不很长,也并不沉重,却是字字深入人心。

我后悔看完整个故事以后又不过瘾地读完了后面的评论,那些溢美之词似乎是为了增加这本小书的价值而存在,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判断。事实上,伟大的故事在收笔的刹那就已经成就,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

如果仅用“家庭悲剧”来形容《活着》所讲述的故事的话,那么太过浅显。穿越时空的是福贵和年轻时自己的对话,也是和我们的对话。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离开自己,有的是一步步走向衰亡,有的是意外去世,还有的以荒谬离奇的方式死去。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这样的一场灾难中,只有他一个人得以幸存。

引发我思考的是,为什么福贵没有哭天抢地怨恨命运夺去亲人的生命,也没有感天谢地庆幸自己能够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他好像很清醒,在年轻了一场之后,也很淡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死。被抓去充壮丁的时候没有,亲人相继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我想象着所有的一切,那样的颠沛流离,没有任何指盼的生活,路只剩下一条,就是活下去。的确,在那样一个荒谬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便也不再荒谬了。

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不带任何的装点和修饰,就是简单而直接,扑面而来的质朴和清新。很久以来,我一直追求着文字的本真魅力,只用恰到好处的词藻装点,不必过分铺垫,也不必过分华丽。比“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更加高妙,它可以并不风流,只是看着舒服,让人明白。这样极简的处理一下子凸显出时间轴的巧妙之处——用有限的文字量描述了宽广的时间跨度。这就是时间的神奇,在这样平实普通的讲述之中。看完最后的一个段落,脑海中浮现出同样的画面,刹那间的感动,恍若隔世。

余华说,“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的活着是出于本能的,生命本体的延续。书中最感动我的情节是家珍和福贵对春生说“你欠我们一条命,用你自己的来还”那个地方。他让春生好好地活下去,不让他死。这样的活着,没有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所渲染的那般高尚,你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想到死很容易,去死也很容易,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向往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和意识。即使这个人已经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被一再地边缘化,即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剧般跌宕,不变的依旧是生命的热度和力量。

当一切过去后,你要活着,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地位、身份或是其他的什么,就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活着,为了见证,为了自己还能拥有一切的权利。

这种活着也许艰难而高傲,不断地和苦难斗争;也许简单而卑微,像我们的主人公福贵,他并不为了活着而和苦难斗争,而是在苦难里活着。

他感觉不到痛,并不是因为麻木,而是痛苦对于活着来说全然没有意义。

他一时兴起,从集市上买回待宰的老牛养起来,他编着其他家族成员的故事来哄骗它,责备它不好好耕田,然后又是一笑置之。

他在悠扬的农田里孤独地行走,走过广阔的空间,走过无限的时间,嘴里哼唱着最朴实的民谣,让蹩脚的旋律穿破天边最后一缕光亮。

我们看见他,他也许悲伤,也许不。

他也许累了,也许不。

重要的是,他活着。

本文来源://www.676u.com/xindetihui/5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