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

时间: 2023-04-26

[参考]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6篇。

书写和撰写文档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绕不开的话题,范文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标杆,优秀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作,对如何写范文感到棘手?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高远的战略谋划、系统的理论构建、有力的现实佐证,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立时代之基、应时代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立足新发展阶段,百年大党如何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这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将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强调,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只有在学深悟透上功夫,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发展史学深悟透,把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笔墨评语网 www.bMRbH.Com)

二、守正创新 与时俱进

宏伟蓝图要变为现实,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理论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国家的事业不断前进。

近年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第四卷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学习第四卷,要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体会其独到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之处。

    举其要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个结合”开阔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视野,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真正实现相融相通。一方面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翻开第四卷,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例如,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空间,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了动力;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阐明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新的希望;把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等等。这些鲜活厚重、论述精辟的理论创见既以中国之理引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又观照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三、伟大实践 笃行致远

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第四卷生动记录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承载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解答治国理政“怎么看、怎么干”的新实践新探索,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写照。

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中国共产党交出的这份优异成绩单,愈发彰显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彰显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学习第四卷,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的强大政治优势,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

第四卷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指导党从历史走向未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权威教材,同前三卷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思想财富。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学懂弄通这本时代之书、思想之书、实践之书,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通过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探索新型基础测绘模式、强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测绘科技创新等工作,实现技术保障能力全面发挥、数据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切实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推动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标准发展。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2】

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格局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国内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大国间的博弈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不惜爆发贸易战,甚至热战争。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撕裂,面临衰退风险,我国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陡增。国内新冠疫情肆虐,人民生命生产生活遭受重大影响。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见证历史。在充满迷雾的人类命运海洋中,党的二十大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具有锚位定向的重大意义。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些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是要保持定力?还是乘机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面临复杂严峻形势时,能够做到政治坚定、素质过硬。

一、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政治定力。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但可供耕种和建设的面积占比不足1/3,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高,生态、农业适宜区与城镇适宜区高度重叠。我国人口众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在不断冲击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陆域生态极脆弱和脆弱区达到48%,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充足的耕地面积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截至2021年底,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自给率80.6%,低于95%的基本自给率)。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安全,所有发展和稳定都是空中楼阁。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生态遭受破坏,不仅威胁到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更是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长远道路上,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格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求我们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时,必须统筹布局,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限定,避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一是要坚持总量管控,构建拥有安全底线的国土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建设用地总量管控,限定总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结余的同时保障全省GDP年均增长7.3%,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事实证明,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可以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应科学设置建设用地规模等规划约束性指标,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统筹考虑人口、经济等因素,结合各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战略中的职能分工,对各地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指引。

二是要划定空间边界,优化清晰明确的国土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边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对农业、生态影响降到最低。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耕地是支撑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粮食产量是以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基础的,必须坚持以现状为基础,对耕地实行应保尽保,将稳产高产高质量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予以特殊保护,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应当坚持系统性思维保障生态安全,将生态极重要区域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将具备重要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全部划入予以严格保护,协调人为活动矛盾冲突,保障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在剩余空间内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并严格管控,限定城镇建设。同时预留一定弹性空间,合理保障发展需要。

三是要落实严格管控,确保国土空间格局落地。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第一,强化“五级”规划自上而下传导。将国家、省级规划理念和格局逐级传导到市、县、乡镇,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落地。第二,加强规划协调性。对于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以及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协调,需要各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各项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必须落实统一底图底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期限、统一信息平台的要求,不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和布局,相关专项规划间强化协调衔接。第三,强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审查和监督功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设用地报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各地建设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对违反规划建设行为实施预警,对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三条控制线管控情况进行监督。

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下精确施工,最终定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找到好的平衡点,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空间格局,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安徽篇章。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3】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顺应时代召唤、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十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也势必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作为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一、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生存家园的窗口,公众感受山水林田湖草沙魅力的桥梁。作为自然类博物馆,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结合自身专业专长,在工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传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教育引导公众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履行新时代科普传播使命的能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报告要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展示自然、传播科学”为己任,创新打造“科普送万家”活动品牌,把博物馆送到千家万户,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馆藏标本转化为科普的效率,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资源、地学特色,与时代契合,与大众需要相呼应的展览和科普活动。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确定了馆校科普教育课程共建、党员进社区、进商超、“大篷车”进革命老区、偏远地区以及“云”科普等服务模式。精心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巢湖龙说”科普课程、地质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博物讲堂、地博手工坊;面向社区和商超的“鱼龙驿站”科普站点;面向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及面向大众的“云上地博”等服务。整合各类科普资源,打造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优势互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合作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三、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公众提供好的参观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更加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满意在地博”活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管理的首位,不断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把为观众提供最优质服务作为思考问题、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完善开放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体验。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第十四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为我国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明晰了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空前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阶段、新征程,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结合地调中心职能职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资源安全,加强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业发展全过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基本工作思路。

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勘查部署,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而地质勘查工作是先行,必须超前谋划和部署安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统筹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调查,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近年来,中心编制或参与编制了《安徽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21-2025)》《安徽省“十四五”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其中对地质、找矿、环境等工作均有部署,对于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2021年9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就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重要成矿区带清洁能源及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制定了《战略合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这对我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中心参与编制的《安徽省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针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作出重点部署。这些规划与方案,都是谋划地质工作项目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主要围绕国家级重点勘查区、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省级重点勘查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着力部署煤、铁、铜、金等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并增加资源储量,积极开展晶质石墨、萤石等新兴矿产和煤层气非常规能源勘查工作。采取设项目与上专项、开新区与挖老点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地质找矿成效,“探边摸底、攻深找盲”,开拓找矿新区,扩大找矿空间。进一步巩固我省“北煤、气,南钨钼,中铜铁”的找矿格局。

二、坚持绿色方向,把控矿业全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谋划矿业发展新路径,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水平,实现矿业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注重绿色勘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降低地质勘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尤其做好勘查区内钻探、槽探、井探、坑探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治理,推动勘查装备更新升级,逐步实现勘查模型可视化、勘查工艺环保化、恢复治理生态化。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勘查地方标准的发布,制定绿色勘查项目管理规范,逐步健全绿色勘查地方标准体系。

中心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立项上下功夫,注重绿色勘查。在生态红线内本着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要求,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等工作;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外加大地质找矿力度,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资源富集区开展绿色勘查,实施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督促勘查单位对受扰动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二是推动绿色开发。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项目、技术、资金等建议,按照“三线一单”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把规划准入关,开采中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水平要求。依据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行业和地方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创建,突出信息化、智能化绿色矿山特点,构建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格局。

中心将协助完成“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着力完善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开展绿色矿山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做好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的评估工作。引导矿山企业制定绿色矿山企业标准,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标杆企业,打造绿色矿山安徽样版,推动我省矿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是推进生态修复。依据我省“一心两屏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坚定守护好山好水,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原则,严格落实矿山主体责任,实现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

中心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加强修复项目督导和技术服务,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财政支持与市场推动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全面施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不断提升矿区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三、坚持科技创新,聚焦成果应用,促进矿业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地质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厚积发展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重大理论、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突破。

加强重要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区基础地质、成矿规律和找矿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深化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识,建立找矿模型,动态评价区内资源潜力,开拓新地区、新类型。研究生态修复技术和基于自然恢复的科学生态治理模式,总结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推进新技术应用示范。创新地球科学固碳机理研究与增汇技术研发,开展岩溶与土壤碳汇、利用地下采矿空间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研究。加快地质数据综合集成,完善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资料支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将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抓好党建工作的具体举措,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5】

10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日子!上午十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xx镇实验中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们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得出的历史结论。

党指引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智慧无止境地追求,使我们成功成才的渴望梦想成真,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和一代人的价值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丰收。就自身而言,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使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遇事眸色沉静,意志弥坚,要像先贤们一般不畏艰难,满怀激情。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先贤们的青年时期在起义、在战斗,在用青春和热血谋太平;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担当。当下,我们应守纪律、跟党走,英勇奋进谋幸福。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急躁,不可慌乱,不可自乱阵脚,因为在疾风骤雨下,也只能是绿肥红瘦,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作为国家的后浪,我们要时刻铭记党史,时刻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二十大精神学习感悟【篇6】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在为之振奋的同时,更深感责任与担当的压力,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念、为民奉献、务实创新,在奋进新征程中答好组工卷。

在坚定信念中激发“新动力”

在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我将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把党的二十大绘就的伟大梦想新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作为组工干部,将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上作表率,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信仰越学越坚定、立场越学越牢固。

在为民奉献中凝聚“新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基层组工干部,下一步将在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 活动,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民需民盼;抓落实解难题,办好发展关键事、基层困难事、群众关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注重基层党务干部专业化建设,不断满足新时代基层发展需要、治理需求。围绕“五常两聚”要求,在建好的基础上用好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组织阵地成为党员群众想来爱来的“红色家园”。

在务实创新中营造“新气象”

我们党百年奋斗征程,是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改革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姿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岗位,做好人民勤务员,不负组织嘱托不负群众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676u.com/xindetihui/4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