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时间: 2024-03-05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集锦。

您可以从以下内容中查找到涉及“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相关的资料。 感言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自然表达,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的时候。我们都会发自肺腑地去说一些感言,感言对我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欢迎您来本页享受阅读的快乐!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篇1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提要: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美的历程》的读后感5>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天再一次重翻这本书,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无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

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反复阅读着这一章节,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创造美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的。这种创作就像我们的写作。最感人的不是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语,说了多少真话,而是这些话是否出自作者的内心。一句朴素朴素的话,只要字句发自内心,自然就会有可读性。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

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是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也是人类幼年的气质。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

它的四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

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了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总的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2.

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如果你想长进点古代文化知识,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雕塑,喜欢建筑,喜欢**, 却又彷徨如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美的历程》。我相信你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篇2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 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 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篇3

再次,介绍阮籍和陶渊明。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王朝更迭,门阀世族制度下,上层政治话语权被世家大族把持,像阮籍、陶潜这样的人要么沉迷于酒,要么归隐田园,都是在逃避现世,做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但是,只有陶潜真正做到了规避。阮籍早年脾气很大,老年时改的很好,做到了“口部臧否人物”的地步,得以终其天年。

陶潜与他都是极少的可以真正终其天年的人,陶潜其实当时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世事,但是贵在态度自然,归耕田园。

我们都知道,其他大人物在这个时候是相当耀眼的。现在我们熟悉了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书法钟繇、两王(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分别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当然,也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人,他们在这一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阎王、王弼、夏侯玄,他们被称为是最初的名人。

他们三人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鲁迅曾说:“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虽然鲁迅称之为“空谈”,有点贬低他的意思,但是何晏、王弼以及夏侯玄三人所倡导的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件大事。魏晋玄学打破了两汉以来的儒家经学思想,从《周易》、《老子》和《庄子》三本经典而来的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思想主流,他们三人的名声在当时还是很响亮的。

最后,笔者总结了魏晋风度的内容。作者说,药、酒、姿容、神韵、“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构成了魏晋风度。当然,只看这一章的介绍,我们可能不知道药和酒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名人吃药,竹林名人和酒。

酒倒比较好理解,像阮籍、嵇康以及刘伶等人饮酒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药是什么?鲁迅说,何晏是医学的奠基人,一种叫五石山的毒药。据说它能强身健体,但于鸦片相似。当时,何晏和阮籍声名远扬,社会上吃药喝酒风气盛行,但普通人却没有思想。

所以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消失后,像刘勰所说的可以“师心以谴论,使气以命诗”的人就很少。魏晋精神并没有消逝,因为金朝末年还有一位名人陶潜。

他们对于现实政治斗争都很反感,但是外表是潇洒风流,但是骨子里确实是很痛苦的。如前所述,他们这一时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部分,是在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坚持,表面上是消极的,内心对人生和命运怀旧强烈。笔者认为,阮籍和陶潜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因为他们一个慷慨激昂,一个与世隔绝。

总而言之,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魏晋时期自然而克制的风度。

总结来说,在作者笔下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潇洒、通脱而又有所沉淀。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各个学派又都有一个新的发展,并且这个时候某些人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世许多人喜爱和效仿的对象,细细理解下,魏晋时期相对于汉唐这样的大一统的繁华时期有着别样且更有韵味的风骨。

笔者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巨变,同时也从微妙的角度感受魏晋风度。它不全面,但令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李泽厚 《美的历程》

鲁迅而己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1级广告学

t01014163刘笑笑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悟 篇4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名让人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带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观点、想法,往往让人唱出三声叹息,挥之不去。

我们必须在这里匆匆度过一个美丽的过程。那么,从**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过**是吃力不讨好。除了美本身,还要看后人的心理敏锐度。

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它们不一定与我的专业有关,但它们仍然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对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北魏时期的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顶峰。

一开始,卢照将诗歌从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曦把它变成了年轻人的清新唱法;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和田园诗都善于在这一领域取胜。前者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光明、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音。

盛唐才有唐诗和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的、平凡的、难以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这本书中,作者**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的兴起和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即使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有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二: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体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仅仅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持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持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点、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仅仅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点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至于汉字,象汉字的结节一样,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超出模拟对象的象征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但仅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篇三:

美始于生命,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词

以前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在过去,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我曾经以为美丽是冷酷而遥远的。以前以为,美便仅仅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子里的花,水里的月亮,需要享受寂寞

繁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昏暗的灯光,如日夜,喧嚣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困惑、困惑和矛盾。美在**?

杯子里是柳永的柳岸还是太白的酒?是像水静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然悠闲?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逐步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生命厚度和长度,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人间闪耀。逐步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短暂的幸福和幸福,还有记忆中的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丽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混乱和混乱的,有着阴影般的烦恼,面对着夕阳下升起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不过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个文明古国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一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而豁达,平静而深刻。

美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一切生命元素,甚至在第三境界中把身体的生命从意识中剥离出来。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永恒的、静止的生命之美的延续,是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瞬间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能够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本文来源://www.676u.com/xindetihui/5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