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活着读后感悟

活着读后感悟

时间: 2023-12-09

活着读后感悟合集3篇。

当我们看完一篇文章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可以用笔写下最想表达的情感。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悟合集3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悟 篇1

作家余华表示自己曾经和现实的关系紧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在这样的心态下,又在听到了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契机下,决定写下《活着》这本小说。而我在暑假重温了这篇小说,心有感触。

书读万遍却不厌,一本书每每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认识余华是在了解《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时,此后,我便尝试阅读他更多的作品,也就发现了《活着》这本小说。余华先生是一个幽默的人,但写下的一些小说都以悲剧结尾,留下伤感,以至于有很多读者玩笑道:“将快乐留给自己,悲伤留给读者。”曾经我也是这样想,书中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赌博成瘾而败光家产,毁了自己又害了一家人。后来他在贫困中顿悟,可厄运不断找上门来,丧妻又丧子,失去了所有珍贵的人,劳碌一生,孤身一人。这不是悲剧又会是什么呢?

福贵的故事是由第一视角来叙述的,他的诉说没有抱怨没有痛苦,仅仅是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他是这场苦难中的唯一幸存者,也许悲伤被深深埋藏在心中,但他没有深陷其中,他做出的选择是------活着!在这一次,我读出了他的勇敢与乐观。

“活着”读起来格外有分量,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有意义。福贵埋妻子又失孩子,连小孙子也意外死亡,年老的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还剩下的珍贵的东西是活着的勇气。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人固有一死,可这世上几十亿人都在追求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面对死亡的话题人们会怛然失色,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留恋不舍。就像阎连科在自己书的序中写道:“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死亡是选择逃避的方式,因为生活的磨难,人生的失意,自己的懦弱,有的人选择以死亡来消极面对。他们站在硕大的高楼上,一眼无边的大桥上,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他们失去了活着的意志,丢失了自己的勇气。书中福贵对遭受迫害的春生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在这里同样适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余华给出了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让我们面对不幸可以足够忍耐,对待责任能够勇于承担,珍惜自己珍爱之人,为了真正的“活着”而活着。

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人们赋予了它意义,活着将是我们最勇敢的选择!

活着读后感悟 篇2

   我这个人凡事喜欢赋予“希望”或“意义”,否则就找不到动力。

   看完余华的《活着》,我是不大能领会所谓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命运多舛,天灾人祸导致亲人接连离他而去,风烛残年的福贵与老牛为伴。在我看来,福贵的一生太过悲惨。

   当外孙苦根被豆子噎死后,生活中仅存的希望破灭,我想不出福贵的生活该何以为继。但是福贵仍然活着,平和宁静没有抱怨。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福贵讲述故事的语气,平静、踏实有些幽默。

   在旁人看来,福贵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的妻子,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作者想向读者展示的高尚:人面对苦难的韧性,“绝望的不存在”。

   这种高尚不是个人化的,也不是仅存于文学作品这样的虚幻里。

   作者写《活着》的灵感来源于美国民歌《老黑奴》。歌曲是美国作曲家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根据妻子家中一名老黑奴的一生创作的。

   “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我看完书后特地找歌来听。曲调听起来没有哀怨,甚至有些欢快。

   又想起20__年看过的一部电影《四个春天》,是一个叫陆庆屹的圈外人执导的纪录片,以自己的父母为主角,记录他们4年里的日常生活。

   两位老人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喜。母亲给父亲理发,父亲给母亲染发;母亲高兴时放声唱歌,父亲闲时摆弄各种乐器;他们在露台上仔仔细细的准备食材,满心欢喜地一起做饭。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导演的姐姐中年时因病去世,爸妈在姐姐的坟地周围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并且非常仔细地照顾它们,剪枝浇水时和姐姐聊天:“崽,我们又来看你啦。等到春天,桃花一开,姐姐的坟就好看的很喽。”。言语间平和宁静,像是女儿就在身旁。

   我被古稀之年的老两口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感动,他们用好好地活着对抗“绝望”,也慰藉离去的人。

   再来想像如果我们走到了临终之际,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叮嘱?

   我大概会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好好地活。”。“好好地活”似乎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写着写着,困惑有了答案,这或许就是读书写作带给人的馈赠。

活着读后感悟 篇3

《活着1937》观后感

《活着1937》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于1993年发表。该小说以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和灾难,以及人性在苦难面前的挣扎和尊严。

小说以福贵作为叙事者,透过他的眼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艰难岁月。故事一开始,福贵是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的儿子,他从小生活在家族的富裕和安逸中,享受着农村的乐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家族逐渐败落,他的父母、妻子和儿女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一个癫病患者的女儿。故事结束时,福贵虽然活着,但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只剩下对活着的无奈和对世界的痛苦理解。

通过阅读《活着1937》,我被作者对人性的揭示所震撼。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受过教育,对世界缺乏认识,然而他在命运的折磨下展现出了人类的顽强和勇气。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家庭的破碎、丧子之痛,但他依然选择了活着。福贵没有堕落,没有放弃,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守护着一个被命运摧残的家庭。

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深思。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乱世。战争来袭,饥荒蔓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福贵所面对的苦难并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写照。这个时期的人们处于一种生死的边缘,他们每天都为吃饭而苦苦挣扎,有的人甚至被饥饿逼得不得已选择了食不果腹,以至于营养不良而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福贵的坚持和对生活的执着显得更加可贵。

小说揭示了人性的悲哀与可悲,以及命运的残酷。福贵本来是个善良的人,但在命运的践踏下,他也逐渐变得冷酷和无情。他多次杀鸡烹狗,唯一活着的女儿更是成了他发泄怨气的对象。福贵的变化让我深思,这是否意味着苦难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将其变得冷酷无情呢?在生活的压力下,人真的有选择权吗?[励志的句子 j458.Com]

《活着1937》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福贵活下来,但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健康、家庭以及美好的回忆。看似活下来了,但福贵是否真正的活着呢?小说以福贵的眼睛告诉我们,活着并不只是指生物上的存在,还包括了内心的坚持和对人生的理解。福贵活着,他承受了战乱的痛苦、家庭的离散和对亲人的失去,他没有堕落,他守护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尊严,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活着1937》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小说,它通过对福贵的生活故事的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乱年代所面对的种种苦难,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可贵。福贵的经历让我对人性的强大和对生活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探讨,它引人深思,令人感慨万分。

本文来源://www.676u.com/xindetihui/56026.html